社交網絡其實并非想當然地十全十美;相反,它存在一定的弊端,甚至會成為一種負擔,INSEAD組織行為學副教授馬丁?加奎羅(MartinGargiulo)如是說。
這位社會網絡研究專家說:“大家現(xiàn)在都知道,社交網絡是一項資產,對個人的幫助很大,但它也可能是一種負擔。”
社交網絡利用得當,可以成為個人通向世界的窗戶,有助于個人了解并融入多元復雜的世界;而利用得不當,則恰恰成了個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如果你社交圈子里的人都是屬于你那個階層的人,這就形成了專家所稱的‘密集網絡’。你可能以為自己對整個機構內的事務已了如指掌,但實際上你們的交流只是信息再循環(huán)...你可能從其他類似的觀點中產生錯覺而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但總有一天,你會驚覺原以為被每個人接受并認可的觀點實際上只適用于你自己以及圈子中的人,”加奎羅解釋道。
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密集網絡都不好。加奎羅舉例說,在工作中,如果一個團隊能形成一個志同道合的密集網絡,那將是實現(xiàn)工作目標的重要資源。但這個團隊同時也需要一個所謂的“松散網絡”,以搭建這支團隊與公司其他團隊的聯(lián)絡之橋。否則,團隊有可能被孤立,在需要時得不到應有的支援。
“我們必須要明了密集網絡與松散網絡的利弊:譬如,在危機環(huán)境下密集網絡可令人容易地得到安慰和協(xié)助;松散網絡則有助于建立與企業(yè)上下內外的聯(lián)系。誠然,當我們身處逆境時,往往有賴于密集網絡來扶持,但如果這個密集網絡不能與松散網絡相結合,就可能產生一些障礙。”
社交中的“強鏈接”與“弱鏈接”
加奎羅認為,善用社交網絡之要務是分清所謂的“強鏈接”與“弱鏈接”。
“我喜歡把社交網絡比做銅線或電線。線越粗,輸電量就越大。同樣地,在網絡中你奉獻的越多,在你有需要時,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也就越多。”
然而,加奎羅警告,正如粗電線比細電線貴卻不一定好用一樣,大型社交網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社交網。維持太大的社交網絡往往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顧此失彼的當兒可能反而失去最得力的朋友。他建議人們在社交網絡中“提煉”出一個核心社交網,人數介于20到30人之間,甚至可以小至15到20人,這取決于個人的社交能力。雖然核心社交網中的成員在不同時期可能有所輪換,與某些人的關系有時可以強點,有時則可以弱些,但每個人都應擁有這樣一個核心社交網并用心去經營。
“在線社交網站像linkedIn中有不少人的社交網絡達到400到500人之多。而我們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這巨大社交網中,真正活躍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畢竟,一個人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與太多的人維持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
系統(tǒng)化探討社交網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社交網絡的復雜性以及如何完善管理個人社交網絡,以增強社會資本,加奎羅開發(fā)了一套“社會資本問卷”。人們只要上網回答問卷,便能得到一份量身定做的報告,分析對比其現(xiàn)實與理想中的社交網路。
他解釋道:“該報告分析各種人際關系網,它們各自的長處,相互間的聯(lián)系,探討區(qū)分各類社交網絡的利弊。同時,報告也分析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以及個人如何從這些人際網絡中獲取資源等等。”
“我們在分析研究中發(fā)現(xiàn),社交網絡中的各種關系及其密切度與個人的際遇、辦事能力、思維方式及世界觀等息息相關。”
舉個例子,有時你可能認為社交網絡中某人對你不太重要。填寫以上問卷有助于幫你評估這個人與你社交網絡中其他人的關系,如果這個人與其他人的關系是密切的,你就不宜把他從強鏈接中去除,因為這樣將影響你和網絡中其他人的關系。
畢竟,沒有人能與世隔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但在當今職場上尤為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善于借助人際網絡中他人的能力、經驗及智慧。”
智慧熊企業(yè)數字化管理系統(tǒng),助力遠程高效處理工作事務,團隊高效配合下單,生產,發(fā)貨,采購,財務等事宜
